在没有暖气的古代,古人是如何过冬的?发表时间:2020-12-21 15:00 在没有暖气的古代,古人是如何过冬的?杜甫(唐) 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 刺绣五纹添弱线,吹葭六管动飞灰。 岸容待腊将舒柳,山意冲寒欲放梅。 云物不殊乡国异,教儿且覆掌中杯。 冬至节到了有没有感受到刺骨的寒意?北方城市大部分已集中供暖。你家的暖气热了嘛?家里没有暖气的,空调开了嘛?现代人不仅有暖气、空调、电热毯还有锅炉、热帖、暖宝宝等等诸多御寒的“法宝”。 可是,在咱们伟大的中国已有的5000年历史,那还没有发明空调的4000多年里,古代人是如何度过这难熬的冬季的? 皇家有中央空调 寻常百姓有火盆 我国是*早用煤的国家,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*普遍的方式。但是,古人取暖也分三六九等,不同阶层的人家用煤炭来取火的方式那必然是不同的。 火墙 皇宫供暖是古时宫廷建筑师们必须考虑的问题。有一种方法很像现代的暖气,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“夹墙”,俗称“火墙”,外阻高内阻低(热阻),通热入墙取暖。 这两项都是大工程,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住得起。除了住的地方讲究,还有一些用来取暖的小物件就是放在今天,取暖效果也是一级棒! 椒房 椒房里的“椒”指花椒,在古代被视为一种保温材料。用花椒和泥之后,覆抹在墙壁的表面,达到保温的作用,并且带有芳香的气息。其原理跟现在的建筑 内外墙保温原理相似。平常百姓家,没有能力建椒房,便用土坯建房,掺杂一些谷壳、麦秸等,与此原理相近;不仅成本低廉,也能保温防寒。 据汉代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温室殿墙壁“以椒为泥涂室”做保温材料,然后墙上挂锦绣壁毯,设火齐屏风,用大雁羽毛做幔帐,地上铺西域毛毯,这样“内外兼修”,以提高室内温度。后来,未央宫的椒房殿专门由皇后居住,“椒房”几乎成了皇后的代称。 △西汉未央宫椒房殿复原图 熏炉 看宫廷古装剧时,都能看到大宅屋子进门处会放一个鼎状的东西,那就是熏炉。熏炉又被称为“暖炉”、“红炉”,类似于我们现在室内烤火的炭炉,利用炭热来散热。 手炉、足炉 古代也有“暖手宝”——”火炉”。炉子里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,炉外包裹缝制精美的布罩。可放在袖或捧在手上,又被称为“暖手炉”或“汤婆子”。看过《甄嬛传》的都知道~ 有暖手的就有暖脚的,足炉比手炉大一些,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,里面灌热水,主要用来焐脚,既可随身携带,也能放入被窝中。 这两样东西差不多就是咱们现在的热水袋了!对于古代普通人家来说,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~ 火塘、火炕 火塘,也叫火炕,就是挖坑填炭,以此来取暖。现在在许多北方居室中仍能见到火炕,取暖效果可见一斑。 火盆 没有做工精致的熏炉,但是普通人家的火盆也能起到相同得作用。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“灶灰”取暖。 穿什么? 裘衣 贵族轻裘加身,穷人基本靠抖。 达官贵人穿“裘衣”来抵御严寒,其中狐裘和貂裘*为珍贵。 其实,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***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,算是古代*常见的冬服。有钱人家穿狐、貂、貉、豹所制的裘衣,轻薄保暖。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、羊裘、狗裘。 纸衣 唐宋时期,人们用较厚而坚的楮皮纸缝制纸衣,也称“纸裘”。其质地坚韧,揉皱之后耐穿,可以抵挡风寒,*主要的是价格便宜,所以称为贫民士子出门**之物。据考证,这种纸应该比较像是“无纺布”,它们都是纤维做成的薄片,未经经纬线的织造。还可以制成“纸被”“纸帐”。陆游为感谢好友朱熹纸被相赠曾作诗:“纸被围身度雪天,白于狐腋软于绵”。而纸帐,则是文人雅士喜欢的床具,印着梅花,所以又叫“梅帐”,既御寒,又风雅。 △元代赵奕(赵孟頫之子)《行书梅花诗卷》(左起第1行为“【恍】忽不知身是客,觉来纸帐亦清幽”)(上海博物馆) 吃什么? 火锅 火锅,古称“古董羹”,其源头大概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。在南京朝墩头遗址出土的“四足双层方陶鼎”显示,先民们可能是在下一层点着火,上一层的锅中烹煮食物。在商周时期,又出现了一些上下分两层的“鼎”,上层盛放食物,下层托盘烧炭火。人们“击钟列鼎”,围坐而食。 △新石器时代“四足双层方陶鼎”(南京博物院) 宋代之前,火锅相关的记载大都是关于器皿的。目前可以看到*早的涮火锅场景,是在辽代契丹人的壁画中发现的。在内蒙古自治区一座辽墓壁画中,三个人围着一个三足火锅,席地而坐,中间一个人正在调拨着火锅,旁边盛着满满的肉等食材,桌上还有盛放佐料的小碗……一千多年前古人涮火锅的场景栩栩如生。 △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场景(摹本)(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敖汉旗康营子辽代古墓) 好了,今天的文章就告一段落了。看到这里,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呢,也很感恩生活在21世纪这个发达的**里呢? **的**,恭祝大家冬至快乐,阖家团圆。 约克中央空调,懂您所需,与您一路同行。 |